原文来源:量子位
图片来源:由无界 AI? 生成
从AI制药全面转向大模型领域!
这是蚂蚁集团原副总裁,复旦大学AI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正在做的事。
他创办的公司无限光年,现在从AI制药领域,转向专注于生成式AI和AGI研发。
量子位获悉,这家公司规划自研百亿千亿大模型搭建底座,最终构建行业应用落地医疗、游戏和教育场景。
2021年年底,时任蚂蚁集团副总裁漆远重返学界,任复旦大学AI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;次年上半年,漆远成立无限光年。
成立之初,公司对外定位是一家AI制药公司,主营“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(除人体干细胞、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)”。
当时,漆远的领英主页添加了“AI for drug design”的相关描述,不过现在这句话已经从他的主页删除。
公司此前拿下启明创投千万级别的第一轮注资。启明创投今年的论坛上,已将无限光年列为自家生成式AI的被投项目之一,其余项目还有智谱AI、衔远科技等。
无限光年的大模型之路
2022年5月,无限光年成立,专注AI制药。
目前,该公司在招聘平台上的制药直接相关技术岗位全面关闭,现有的招聘方向多与算法、infra架构有关。
那么,从AI制药转型,调整定位后,无限光年会怎么聚焦大模型领域?
市场传来的消息,无限光年现在员工规模五、六十人上下,成员以阿里出身为主,也有微软、腾讯、字节背景的成员加入,产研占比在85%左右。
而针对创业大模型的第一道门槛——算力资源,据传该公司拥有丰富的集群资源,并不发愁。
最新消息是,该公司规划自研百亿千亿大模型搭建底座,还会着手领域自适应的智能体的研发,通过模拟人类的学习和行为方式,让机器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。
如此看来,择定路线似乎与AutoGPT、BabyAGI等项目掀起的AI Agent风潮有所关联。
而具体会采用的差异化打法,漆远在此前一次论坛上有过透露:
基于垂直场景,在业务中沉淀、优化完整的算法工程产品体系。
量子位获悉,这里所指的“垂直领域”,目标之一就是与公司原本赛道有关联的医疗大健康领域。无限光年或将针对医疗领域推出行业大模型以及相关应用。
其次则是金融、电商营销等领域。
这样的定位可能有训练成本和算力需求的考虑,也可能有对行业服务能力的考量。漆远5月在杭州的一次论坛上曾发言称,训练通才成本极高,对行业应用的大模型,也许需要训好“高中生的”理解和推理能力后,再聚焦一个或几个相关专业学习。
漆远是谁?
漆远,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,在中科院取得模式识别硕士学位后,于MIT媒体实验室进行机器学习工作,并取得博士和博士后学位。
他最早从1998年开始接触AI,MIT毕业论文也与机器学习中的贝叶斯推理和概率图模型有关。
按照他早期“自动控制、模式识别还是机器学习都是AI分支”的理念,漆远的本硕博研究都与AI相关。
MIT工作期间,谷歌和Facebook都曾对他伸出过橄榄枝,但漆远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学术界,后来离开MIT来到普渡大学,担任计算机科学系和统计系的助理教授,并于2013年拿到副教授这一终身教职。
就在1年后,漆远归国加入阿里,并在1年后见证了公司上市。
漆远曾经表示,这个选择里既有技术成果能被亿万用户直接使用的“学以致用”意义感,也有技术上的挑战感。
进入阿里,漆远与涂子沛、金榕等人联合创立了达摩院前身——iDST,漆远负责带领中国的研究团队。
并且从基础设施开始,领导构建了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一个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,如今已经迭代为PAI 3.0。
此外,他还主导建立了阿里第一个专业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团队。
后来,他又担任蚂蚁金服副总裁、首席数据科学家,达摩院金融智能负责人,蚂蚁AI首席科学家等职位。
2021年,漆远重返学界,加入复旦大学(外界透露是因个人和家庭原因):
任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及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。
现在,漆远再度从学界出发,创业于大模型潮流中。
究其原因,或许可以从漆远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“从ChatGPT到AI for Science”主题讲座中窥见一斑。
他在讲座上表示,基于ChatGPT的发展现状,AI for Science在各个领域都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,如AI与生命科学大模型、气象大模型、流体大模型的结合等。
言辞间提到的内容生产密集型行业,如医疗健康、金融等,正是无限光年AI大模型瞄准的落地领域。
但更深层次的原因,或许还是AI的潮水又涨起来了。